首页 > 王文斌教授
王文斌教授

个人信息: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毕业
1992-1993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主修语义学和翻译理论;
1995-1997年留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主修句法学和语义学;
2002-200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对比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
2006年至2008年,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3年6月至2013年9月,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者

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英汉语言对比、词汇语义学

主要职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
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

科研项目:

  1. 英汉动词语义特性及其句法行为的系统对比研究(06BYY00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6-2010;
  2. 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研究(11BYY01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1-2015;
  3. 英汉语序类型特征形态句法基础的对比研究——一项基于历史语言学的考察(10BYY00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0-2013;
  4. 二语习得不对称现象的形意互动研究(13BYY14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3-2016;
  5. 应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教与学实证研究(13BYY08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3-2016
  6. 中国二语学习者口语非流利产出认知在线运作模式及其实证对比研究(DIA130311),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13-2016;
  7. 语料库数据驱动下的英语词汇多义系统习得研究(11JCWY15YB),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1-2014;
  8. 中国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的话语分析(13NDJC016Z),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3-2016


著作和译著:

  1. 《英语词汇语义学》(专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认识媒介文化》(译著),商务印书馆,2001
  3. 《论知识分子——美学、政治与学术》(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 《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译著),商务印书馆,2004
  5. 《话语与译者》(译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 《英语词法概论》(专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专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 《权力语录》(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9. 《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0.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9)(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11. 《什么是形态学》(专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学术论文:

  1. 文学翻译中的内化和外化,《四川外语学院学报》(CSSCI),1999年1期。1/1
  2. 约束论与反身代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纵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CSSCI),2000年2期。1/1
  3. 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反身代词的习得,《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00年4期。1/1
  4.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原则、参数、实验与方法,《外国语》(CSSCI),2001年3期。1/1
  5. 从两首唐诗的不同英译看文学翻译的未定性和具体化,《中国翻译》(CSSCI),2001年3期。1/1
  6. 汉语并列式合成词的词汇通达,《心理学报》(CSSCI),2001年2期。1/1
  7. 约束理论与英汉反身代词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当代语言学》(CSSCI),2001年2期。1/1
  8. 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学报》(CSSCI),2001年1期。1/1
  9. 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作用的必然性,《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1年2期。1/1
  10. 也谈英语的中缀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1年9期。1/1
  11. 英语词汇中的屈折词与派生词,《外语教学》(CSSCI),2002年1期。1/1
  12. 学科渗透与语言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2年4期。1/1
  13. 词及词义心理研究,《现代外语》(CSSCI),2002年4期。1/1
  14. 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外语研究》(CSSCI),2003年4期。1/1
  15. 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外国语》(CSSCI),2003年第4期。1/2
  16. 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3年第8期。2/2
  17.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外语研究》(CSSCI),2004年第1期。1/1
  18. 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的认知对比考察,《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4年第5期。1/2
  19. 高校英语教学个性的缺席与张扬,《中国外语》(CSSCI),2004年第2期。1/1
  20. 英汉“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04年第6期。1/2
  21. 再论英语被动句之焦点,《四川外语学院学报》(CSSCI),2004年第6期。2/2
  22. 形容词反义词的可分级性与互补性的关系,《现代外语》(CSSCI),2005第1期。2/2
  23. 英语复合词的内在句法、语义及认知构建,《外语学刊》(CSSCI),2005年第2期。1/1
  24. 英语构词中析取现象透视,《外语研究》(CSSCI),2005年第2期。1/1
  25. 英语构词中的“会意法”,《四川外语学院学报》(CSSCI),2005年第3期。1/1
  26. 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形态分类和句法结构比较分析,《外国语》(CSSCI),2005年第4期。1/2
  27. 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量化管理教学模式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5年第8期。1/2
  28. 英语词化分析,《中国外语》(CSSCI),2005年第5期。1/1
  29. 从Chomsky的最简方案探解“对字句”,《外语学刊》(CSSCI),2006年第2期。1/1
  30. 再论隐喻的相似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CSSCI),2006年第2期。1/1
  31. 施喻者的认知聚焦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6年第4期。1/1
  32. 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外国语》(CSSCI),2006年第6期。1/1
  33. 论隐喻构建的主体自洽,《外语教学》(CSSCI),2007年第1期。1/1
  34. 论隐喻构建的主体间性和隐喻间性,《外语学刊》(CSSCI),2007年第1期。1/1
  35. 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7年第4期。1/1
  36. 论隐喻构建中的主体作用,《外语研究》(CSSCI),2007年第5期。1/1
  37. 当代词汇化研究综合考察,《现代外语》(CSSCI),2007年第4期。3/3
  38. 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外国语》(CSSCI),2008年第3期。1/2
  39. 汉英“一量多物”现象的认知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08年第4期。1/1
  40. 高校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弱化与强化,《中国外语》(CSSCI),2008年第5期。2/2
  41. 英语“类词缀”的认知阐释,《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9年第2期。2/2
  42. 论汉语动词量化系统的句法和语言类型效应----以英语动词系统为对比,《现代外语》(CSSCI),2009年第1期。2/2
  43. 论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外语教学》(CSSCI),2009年第2期。1/1
  44. 从词汇学研究走向词汇语义学研究,《外语电化教学》(CSSCI),2009年第2期。1/1
  45. 汉英作格动词语义、句法及其界面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09年第2期。1/4
  46. 汉英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及特点,《现代语文》(CSSCI),2009年第15期。1/3
  47. 汉英表量结构中异常搭配的隐喻构建机制,《外国语文》(CSSCI),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转载)1/2
  48. 论估推和类比在英语构词析取中的作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2010年第1期。2/2
  49. 不可解特征视角下英语介词“in”和“on”的方向义研究,《外语研究》(CSSCI),2010年第一期。2/2
  50. 矛盾修辞法的张力、成因及其认知消解,《外语教学》(CSSCI),2010年第3期。1/1
  51. 英语名名复合词中独立框架与复合框架关系研究,《中国外语》(CSSCI),2010年第3期。2/2
  52. 英汉趋向义及其层级结构对比研究,《外国语文》(CSSCI),2010年第2期。2/4
  53. 动性弱化、语义自足、作格化与语序类型特征效应,《现代外语》(CSSCI),2010年第2期。2/2
  54. 当代句法-语义界面理论研究,《现代语文》(CSSCI),2010年第15期。2/2
  55. 英汉结果构式RAP制约的语料库与类型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10年第4期。2/3
  56. 论口译双重语境的认知构建:在场概念与不在场概念,《中国翻译》(CSSCI),2010年第6期。2/2
  57. 大学生多义词词义知识发展考察,《外语界》(CSSCI),2010年第5期。2/2
  58. “被X”构式的认知阐释,《现代语文》(CSSCI),2011年第4期。2/2
  59. 英汉被动表示法历时发展机制的对比及其对语序的影响,《外国语》(CSSCI),2011年第6期。2/3
  60. 英语非常规单宾构式中压制的认知构建,《外语研究》(CSSCI),2011年第6期。2/2
  61. 大学英语学习者负动机影响因子调查研究,《中国外语》(CSSCI),2012年第1期。2/2
  62. 浙籍译家群的生发及其缘由索隐,《中国翻译》(CSSCI),2012年第2期。2/2
  63. 英语情态动词must的语法化和去语法化认知阐释,《现代外语》(CSSCI),2012年第2期。2/2
  64.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新词认知语义研究—以“碳族复合词”为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CSSCI),2012年第4期。3/3
  65. 论文学翻译视域融合的“有界”与“无界”,《外语教学》(CSSCI),2012年第6期。2/2
  66. 主体间性自洽认知模式――王维诗歌的多域概念整合分析,《外语研究》(CSSCI),2012年第6期。2/2
  67. 汉英名量异常搭配中隐喻性量词的再范畴化认知分析,《外国语文》(CSSCI),2012年第6期。2/2
  68. 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13年第2期,1/1。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复印,2013年第7期Pp120-127。被《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摘,2013年6月10日B版。
  69. 论英汉表象性差异背后的时空性,《中国外语》(CSSCI),2013年第3期。1/1
  70. 聚焦与延展:CMB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效能实验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13年第5期。2/2
  71. “Be”与“有”——存在论视域下英汉基本存在动词对比,《外语学刊》(CSSCI),2014年第1期。2/2
  72. 英语时制中的时间关系及其语篇功能,《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14年第3期。2/2
  73. 论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本质、结构类型及其内在关系,《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CSSCI),2014年第3期。1/1
  74. 体验哲学视域下的隐喻和转喻界面研究,《外语研究》,2014年第2期。2/2
  75. 基于语料库的新兴词缀研究——以英语‘-friendly’为例”,《现代外语》(CSSCI),2014年第2期。2/2
  76. 论英语“be”与汉语“是/有/在”,《外国语》(CSSCI),2014年第3期。1/2
  77. 汉语对行为动作的空间化表征——以“大/小+V”格式为例,《英汉对比与翻译》,潘文国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1/1

重要科研获奖
2009年,《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09,获宁波市“优秀博士后”奖;
2010,汉英表量结构中异常搭配的隐喻构建机制,获第十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

其他获奖及荣誉称号:
2002年被浙江省评为2001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2年被宁波市教育局评为“名师工程科研奖”
2002年被宁波大学评为“十佳教授”之一
2003年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2003年被评为宁波市高校名师
2003年获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6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6年被评为宁波大学“阳光教授”
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1/08 1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