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尚未建立统一登记制度 就业统计难度大

发布时间: 2011-12-08 10:25   来源: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尚未建立统一登记制度 就业统计难度大

高校毕业生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缺乏有机衔接,就业统计和服务管理难度较大

 
“我毕业两年了,至今没有接到学校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任何询问就业的电话。”刘丁(化名)说。
 
刘丁是湖南某职业学院电子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离校前,因性格内向等原因,工作迟迟未能落实。毕业半年后,他试着到东莞一家小型电子厂找工作,但这份工作只维持了半年,辞职的原因是“流水式工作流程让人压根看不到希望,含金量太低”——他发现一起工作的工友,不少只有中学学历。
 
“刘丁应该属于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湖南某高校一位教师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所谓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是指在心理、身体、学业、经济、综合素质等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
 
今年8月中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通知,从9月1日至9月30日,全国将开展“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服务对象的重点即是2011届以及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类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
 
为使每一位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获得相应就业扶持政策,该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应对辖区内全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造册,跟踪了解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就业状态,并及时提供相应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
 
今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并纳入户籍所在地失业人员统一管理,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这些信息无疑会给一些未就业毕业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安慰。但离校后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能不能全部登记到位?又如何确保登记信息的真实?
 
未就业的6种原因
 
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6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比2010年增加约30万。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每年的应届毕业生都将接近或超过700万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测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好于往年。
 
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撰写并正式出版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认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明显,较2009届、2008届分别上升3%、4.1%。
 
该报告还显示,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达93.3%,最低的是法学,为86.7%。
 
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辉告诉本刊记者,2011年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含科研单位)共有毕业生212754人,按教育部统计口径,截止到8月31日,毕业生就业率在95%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
 
而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就业中心联合院系,对每一名未就业的毕业生情况进行摸底,逐一进行登记后发现,未就业原因主要有六种:一是与用人单位已达成就业意向,但因为户口申报等原因,还无法签订三方协议;二是一些就业项目还没有最终确定录取结果,如大学生村官等;三是一部分毕业生立志读研,正准备下一年继续考研;四是等待家里帮助落实工作;五是成绩未达到培养要求,无法找到合适单位;六是一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
 
就业率的“水分”
 
社会上对就业率的真实性、权威性一直存有争议。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卢思锋表示,发达国家的就业统计率往往由第三方机构抽查,而我国则是凭学校自行上报,因而有媒体曝出“被就业”的潜规则,至于“某些高校就业率是否有水分,这个还真不好说”。
 
卢思锋说,具体到他们学校,由于其半数以上学生生源来自北京本地,近年来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校没有必要对就业率造假,但在统计的时候,哪些算就业,哪些不算就业,尚缺乏标准,就业的界定也比较模糊。比如,学生在一些单位见习却没有签订协议,或者说拿了工资但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务合同,这种情况该怎么统计?此外,有些学生为了不让同学感觉自己异类,自己弄个用工证明,这种情况又该怎么统计?
 
据本刊记者了解,各大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方法则以学生反馈作为依据,就业报到证、就业协议、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就业证明,以及学生考研(保研)的录取通知书、出国、自由(自主)创业、应征入伍等都作为已就业进行统计。就业率的统计,则分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两种,也是高校统计就业率的普遍做法。
 
麦可思认为,已就业人数和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均不应该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
 
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省份,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时间不尽相同。全国第一所医学类民办普通本科院校——长沙医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陈海军告诉本刊记者,他们的统计时间为每年的7月底、12月底两次。北京的统计时间则为8月底、12月底两次。
 
长沙医学院院长何彬生说,相比其他院校,医学类毕业生有一定特殊性。进入医疗机构,必须取得医师资格证。而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前提条件是,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因此,自毕业到考证这一年间,医院与毕业生都没有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只能以就业证明的形式来体现。”
 
在本刊记者采访的多所高校毕业生中,一些学生提及他们经历或目睹的“被就业”故事时,他们认为,仅凭学校自行申报,并不能完全真实、有效地反映就业率。
 
湖南某职业学院新闻专业专科毕业生小戴说,他的毕业就业协议便是托同学找关系,加盖公章后交给学校的,“自己连协议书的模样都没见过”。
 
据新华社报道,高校毕业季来临之际,多家网络论坛频现高校毕业生“被就业”问题的曝光帖。发帖网民多称,自己所在的高校为“刷高”就业率,无论是否实际就业都要求学生尽快寻找公司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并要求“先签就业协议,再拿毕业证书”,否则就不予毕业。新华社记者采访网帖所涉高校发现,一些学生就业协议“假签约”现象确有存在,高校就业率水分仍需“挤干”。
 
相较于专科毕业生及普通本科院校,本刊记者在北京一些重点大学采访时,亦有学生反映存在个别类似现象。
 
某大学工程学院单同学说,辅导员要求找工作的同学提供一份接收函,接收函上要有接收单位的盖章,以证明毕业后将接收该学生就业。只需要盖个章即可,他周边的一位同学让家长帮忙盖了一个单位公章即可。“也有专门承接接收业务的公司,网上联系好谈好价钱就行。”单同学说,如果临近毕业没有弄好接收函,辅导员就会冷眼相待,或者联系家长。
 
另外一位孙同学说,学校一般要求学生自己找到某个三人以上、一年之内不倒闭的公司签订三方协议,至于学生与公司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是否签订劳务合同等,学校并不详细过问。
 
卢思锋认为,当前的就业率统计方法较为单调,他建议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就业率进行监督、抽查。
 
今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做好2011届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各项就业工作,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
 
张辉介绍,依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就业先进评选等工作中对就业作假、违规者将实行一票否决。
 
“说严重点,就业率关乎一个学校的生死存亡——对外声誉和招生生源,谁会主动将就业率报低?”湖南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前几年,校领导重视招生,后来发现,就业比招生还重要,现在都把工作思路的重心转移到抓就业了。
 
这位负责人还透露,学校所有毕业生就业及未就业情况均会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由教育部门以电话访问形式进行抽样调查,以防就业率造假。但当本刊记者询问这种方式是否精准时,该负责人笑而不语。
 
就业统计的难度
 
2010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其目标任务是使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等。
 
今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的通知》,要求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确立“一对一”的帮扶工作机制,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对凡是需要就业信息服务的,至少提供三次基本符合其条件的就业信息;凡是希望提高职业技能的,至少提供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凡是符合享受扶持政策的,帮助其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各地、各高校还要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公平。
 
然而,由于高校毕业生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缺乏有机衔接,就业统计和服务管理难度较大。
 
张辉说,按照北京市要求,市教委负责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离校后北京生源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每年9月,市教委会将北京地区高校所有北京生源毕业生就业数据库转一份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便追踪统计。
 
卢思锋表示,学校主要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毕业之后,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则依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更多地需要未就业毕业生主动登记失业情况,以便及时获取帮助。
 
何彬生说,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仍未如愿的毕业生,学校会将这一名单提供给湖南省教育厅,学校留存一份,一旦有合适未就业者意愿岗位的,学校再联系学生本人,“只要能促其就业的,我们会竭尽全力”。
 
受访的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虽然进行了未就业登记,之后他们可能已隐形就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继续升学留学或处于见习期、试用期等,但他们不去取消未就业登记,也不及时告知相关部门其就业情况,导致政府部门无法统计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统计是否到位,牵涉到这一群体的利益,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智慧和耐心,更需教育等多个部门的齐心协力”。
 
刘丁的情况是,他的报到证和户籍等已转至原籍,而他就读的大学在长沙,目前他跟随父母在另一城市生活,原先留给学校的手机号码已经更换。换言之,如果他不主动办理有关登记,“外界很难联系上我”。
 
在没有工作的日子,刘丁说他常常玩电脑游戏,除偶尔登录网站浏览招聘信息,他把找到工作的希望更多寄托到家人身上。他的工作机会还远吗?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院长信箱: yzxx@beiwaionline.com      合作信箱: hezuo@beiwaionline.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1/08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