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日记:又见晓秋
发布时间:
2007-04-05 14:35
来源:
关键词:
3月7日工作一天回到家中已经八点多,家人告诉我有一个福州的朋友打电话找我。想来去福州倒是有工作关系的同事,但想不起会有什么朋友,还知道家里的电话。
快九点这个电话再次打来,电话的那头说:“曹老师,我是陈晓秋。”
电话很简短,我们要把一切的惊喜留到第二天在北京见面的时候。
网院的很多学员都熟悉这一名字,陈晓秋是网院第一批本科学士学位获得者,并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但这不是全部,电信工程师的她在踏入网院的第一天起,为了实践Learning by Doing的学习方法,开始教朋友的孩子学习英语,因效果极好,口碑相传,最终促使她放弃了从事多年的电信专业开办了自己的英语培训学校。在取得网院英语专业本科学历学位后,她想走得更远,到海外攻读英语教育学方向的硕士学位。我向她推荐了我曾经读书的曼彻斯特大学,并写了推荐信。然后一切都顺利发生了,她考了雅思,被录取了,到英国去了,发来了邮件 … 现在?
3月8日下午我们见面了,第一件事我就想看看她的硕士学位证书,她不仅获得了硕士学位,而且成绩是“优异 ”;她还带来了发表在参考消息上的一则对她的报道。
我们谈起了那里的学习、生活、老师,还有她回来后培训中心的发展,未来的计划。
我问了她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我觉得我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我希望能够通过她说出来。这里我摘选了三个问题,我想很多网院的学生也想问同样的问题:
“从开始申请赴英国读书到最终毕业,你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证书上的‘网络教育’字样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对你产生过不利的影响?”
――没有,丝毫没有。没有人关注这一点。
“你认为你在网院学到的什么对你在英国留学最有帮助?”
――自主学习能力。在那里,老师基本上就是指导,学习完全靠自己。特别是我的求助能力,让我的同学们吃惊,他们都想不到用这些方法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你到英国以后是否感到你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不足以应付学习?”
――没有。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吃力。只是在生活中有时候听不懂当地人说的话。
曾经的师生,现在成为了同行:晓秋和我在一起讨论如何把网院办得更好,如何把她的培训中心办得更好。我们有那么多的话题和共识,我们甚至谈起了可能的合作项目。
北外网院能够如此大的改变和成就我们的学生,让我和我的同事们惊叹和慰藉。
祝福晓秋和与她同样充满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并努力付出的北外网院的学子们,愿你们在这里的求学经历成为你们终身的财富。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