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 2012-11-09 08:33   来源:
关键词: 英语

 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毕业生 就业 迷茫 积极乐观主动 同声传译 跨领域人才

一、    英语专业就业形势严峻

现在,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工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如地应用。早期的政府官员或企业的管理人员的英语水平不是很好,需要有专门的翻译来帮助,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翻译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随着中国的开放,英语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学英语的意识也在提高,学习英语的环境也在改善,很多企业家或管理者已经有这个技能,不再需要一个专门的英语人才来帮助他,这样对纯粹学习英语的人的需求就大大减少。同时,现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着许多强劲对手。所以,非师范英语专业的学生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据了解,作为外语专业毕业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以往被视为最具竞争力的就业强势群体。然而在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整体趋于买方市场,公办学校英语教师人才市场也不例外,供大于求的情况随处可见。这是由于国内大部分城市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学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教师队伍趋于稳定,更新换代的频率已趋于缓和。因此,大量的英语师范院校毕业生很难仅仅通过进入公立学校从事教学活动解决就业问题。

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主要是供大于求的专业盲目扩张造成的。近年来考生和家长对英语专业的热捧,促使各类高等院校跟风扩大招生量,认为此举是迎合了“市场需求”。然而,设置英语专业的高校办学水平、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实际上并不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在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上都达不到市场的要求,把英语专业办成了“三鹿奶粉专业”——学生家庭投入大量金钱、学生花费了三、四年的宝贵青春,毕业以后却找不到工作。

调查显示,2009届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当年高考热选的前10个本科专业中,英语专业位列第四,该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9%,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956元,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为60%。而在2009届上海生源本科毕业生当年高考热选的前10个本科专业中,英语专业滑至第八位。该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薪以及专业对口率分别为95%、2912元和58%。在被调查的2010届考生总体志愿填报热门备选专业中,英语专业综合排名第四位,位列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之后。

据麦可思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英语专业2007、2008届本科毕业生分别以1万和1.36万的失业量,成为2007、2008两届本科毕业生失业人数第三多的专业,而2010年则以1.57万人的高失业量位居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榜首。且以58%的高离职率位居三年内离职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的第11位。在2010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的5大高薪(月薪)行业中,英语专业榜上无名。

在麦可思公司调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对外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本科专业按照就业率和薪资情况被划分为红牌、黄牌和绿牌专业这三类[1]。在被调查学生的热门备选专业中,英语与法学、汉语言文学、会计学均是2007届至2009届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因此,英语专业和以往被认为“大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专业一道被划入“红牌专业”。

二、    对英语专业的态度
"心灵是自我作主的地方。在心灵中,天堂可以变成地狱,地狱可以变成天堂。” ——弥尔顿
(一)英语专业不等于没有专业
 英语专业学生是JACK OF ALL TRADES,这也是做翻译的基本要求,即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广博的知识面、灵活的应变能力、大量的实践经验等都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特长,也是被用人单位广为赞赏的亮点。知识总有忘掉的时候,而获得知识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英语专业培养了许多万事通,很多活跃在外交、国贸等领域的杰出人才都是英语专业出身。只要学校的培养体系合理、学生用心学习并广泛参与实践,你的英语专业会成为终身受用的财富。别再提没专业了,因为根本不存在同社会需求100%对口的专业!四大可以招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为啥?因为比起专业能力,人本身才是更关键的。
(二)专业不等于职业
在这里,我们必须知道,专业方向并不等同于今后的工作内容。美国前教育部长 Richard Riley曾经说过,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种工作在2004年根本就不存在。许多同学进入大学时总认为“专业就是职业,把专业学好就是金饭碗”,认为读化学的就会成为化学家,读历史的就会成为历史学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下面是李开复老师在“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中的一个小故事。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1]都不会用。’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
(三)积极乐观自信
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曾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如果连你自己对自己的专业都没有信心,怎能要求他人对你有信心呢?
成功并不是一定要去学经济管理金融贸易类的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常常会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不要想得太远,等路真正在脚下的时候,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办了!总之一句话,当都没有结果的时候,一味地纠结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浪费太多时间,不如先去把事情做了,再去选择。“首先要有积极的态度。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追寻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其次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三、    三类最吃香的外语人才

(一)        高失业量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也有极大的关系

据麦可思调查,英语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城市为北京,其后是广州、上海、深圳和苏州等。毕业生首选就业城市为经济发达或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本无可厚非,然而,应届大学毕业生愿意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都大大超过了实际就业比例,因此大城市里自然就出现人才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状况。如果毕业生只打算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就业,求职难度会大大增加。而且麦可思研究发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为74%,有近三成的2008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的是非专业对口工作。英语专业的适用性原本就广,但如果执着于在专业对口的职业领域内就业,可能会错失很多良机。对薪资要求较高,错失很多实习机会,导致无法迅速融入职场文化。

因此,适当调整我们的职业就业观对于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量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降低对就业城市的期待,实行宽口径就业,不坚持专业对口的职业或行业,更或者考虑继续求学或实习。

(二)        三大黄金出路

目前,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以下几种趋势:

1、亟需高端外语人才。

尽管我国有数亿人学习英语,但高端外语人才仍然缺乏。其中,同声传译人才和书面翻译人才等高端外语人才严重缺乏。全国各地人才市场频频告急,即使是北京、上海这些高级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也难以幸免。同声传译更是被列为未来最热门十大职业之首,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和奥运会带来的“会务商机”的涌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

2、掌握英语和一两门非通用语种的“1+1”型外语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

随着英语成为一门国际性通用语言,单纯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单语种”人才已经不再是人才市场上的“宠儿”。而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外语的“复语型”人才正成为用人单位招贤纳士的重点目标。

联合国系统内部的专业翻译人员必须懂得两种以上的工作语言,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译员。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例如国际奥委会(IOC)所举行的会议,法语和英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这样的场合下,就需要会议译员能够用英语、汉语和法语提供翻译服务。其他语种如俄语、德语等也有类似情况。欧洲的专业翻译学院里也通常要求学员掌握母语、英语和另一门外语。但是在国内,培养这类复语型的高级翻译人才的课程还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在全国各地的外语类人才招聘会上,熟练掌握两门以上外语的“复语型”人才十分走俏。诸如陪同翻译、外事接待、会议口译、市场营销等岗位都有双外语人才的需求。目前许多跨国企业通用的交流语言有英语和本国语言,因此掌握双外语的人才非常受欢迎。

3、专业加外语的“双料”人才更加走俏。

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不但要求我们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还要求我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来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事实上,跨领域、跨专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现代社会在各专业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就势必会对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协作与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假设在传统学科分类体系看来,人们已经创建的知识门类有1000种,那么,将这1000种知识门类两两结合,我们就可以得到1000000种潜在的可能性,其中每一种都有可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引发一次技术或生产力的变革,有可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如果考虑三种知识门类的合成,那么,这种可能性就会增长到1000000000种——其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机遇与挑战呀!

目前市场对纯外语人才的需求在逐年下降,金融、IT、电子、通讯等行业都存在专业外语人才紧缺的状况。所以,相对于针对性不强、定位不够清晰的英语毕业生,企业更愿意招聘“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新形势下,只拥有外语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的需要。根据麦可思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未来4到5年的就业市场对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30个职业类别里,英语专业与其中22个职业都有相当高的匹配度。

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去向已完全呈现了多元化态势,除了传统的外交、外事、教师、语言文化研究、翻译等领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金融、通信、传媒、咨询、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无疑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全民外语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要求学生们必须清醒地为高质量就业作好准备。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加强复合型、复语型人才培养力度,设置了以英语为背景的经济学、新闻学、外交学、法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新亮点,国家机关、银行、外资企业纷纷进驻学校招贤纳才。鉴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良好就业去向,学校越来越多的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在注重打下坚实的本专业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学习经济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期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最后,我想把琼文的一段语录送给大家,与君共勉:

“一个人把自己喜欢干的干好,那是本能,但是如果能把自己不喜欢干的也干的很出色,那是本事。而未来的时间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在多个方面寻到能够令自己均满意的环节里的工作,于是在喜欢与不喜欢的环节都存在的工作状态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其根底还是先从不喜欢的开始,逐步实现一切的喜欢,并达成最终理想的目标。当不能明确下一步需要干什么的时候,先把眼下手里的工作顺序做好是最好的选择,人生的路不怕慢就怕站,一停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



  





院长信箱: yzxx@beiwaionline.com      合作信箱: hezuo@beiwaionline.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1/08 10:11:46